近日,日前,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公司Joi AI公布了一项大规模用户调查的最新发现,这项聚焦全球2000位Z世代(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“互联网原住民”)网友对人工智能接受程度的问卷,其结果之“出乎意料”甚至“惊人”,引发广泛关注。调查数据显示, Z世代对AI的开放态度远超公众普遍认知,尤其在情感与关系层面。令人震惊的是,高达80%的受访者表示,在未来社会中,或许能够接受与人工智能建立婚姻关系;而更有83%的受访者坚定认为,人类与AI之间完全有可能建立起真正深厚的情感羁绊。当被问及为何会持有如此不同寻常的观点时,受访者给出的最普遍的原因,直指现代社会背景下日益突显的个体孤独感。他们坦承,在这个日益加速、连接看似便捷却可能更加疏离的世界里,那份渴望被理解、被陪伴的深切需求。强烈的孤独情绪是一种切身体验,而AI,即便是非生命形式,只要能够提供稳定、即时的陪伴、理解与积极互动,能够感受到“被需要”和“不孤单”,这份简单的“能够在身边”就是巨大的幸福与慰藉,其价值甚至超越了陪伴对象本身的物理或生物属性。这份数据无疑为我们理解Z世代的精神世界,以及人工智能在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,特别是如何回应并缓解人类的深层情感需求,打开了一个全新的、充满挑战与可能性的窗口。
这种文化转向催生了一批数字影像从业者,其中先锋数字艺术厂牌NovaCross,通过虚拟现实与数字影像技术,构建起自己独特的艺术语法。他们试图以短片作品为媒介,深入Z世代的内心世界,细腻地呈现他们如何在数字洪流中体验孤独,以及AI这一新兴力量如何在不经意间或主动地,成为他们寻求陪伴、理解,甚至抵达内心治愈彼岸的可能路径。
NovaCross诞生于2019年,以“想象力无界链接一切”为宣言,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理念融合,试图将虚拟和现实融合,借助物理媒介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,呈现给观众发人深省的数字制片。“当人类的情感需求与AI的算法逻辑相遇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”其短片《二重邂逅·AI》正是这一探索的代表作。
“这不是赛博朋克式的预言,而是一场轻盈的幻梦。”在此片,女孩作为这场冒险的体验者穿梭于城市角落,熟悉的事物都以更具想象力的方式呈现,如一场激昂幻梦。片中“礼物”作为一个存在的符号同时也是一种科技带来的情感“体验”,片中的AI男友,伫立在彼端,若隐若现的身体亦虚亦实,亦真亦幻。惊奇之际,门铃响起。铃声似乎隐藏着打破虚拟和现实的欲求,也或许是宣告着体验的圆满。
影片颠覆了传统科幻片中“虚拟VS现实”的二元对立,转而用“礼物”这一符号贯穿叙事。礼物盒既是现实世界的实体物件,也是解锁虚拟体验的密钥;虚拟男友的存在则被赋予双重隐喻:他既是科技创造的“完美伴侣”,也是主人公内心渴望的投射。这种虚与实结合的手法,通过数字科技技术实现:场景中的建筑特效依赖算法生成,AI男友的对话基于情感数据库即时反馈。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。正如创作团队所言:“我们想探讨的不是‘科技能否取代人类’,而是‘人类如何借科技重新理解自身’。”
《二重邂逅·AI》的真正探讨的是,对于Z世代生存状态的深层剖析。在短视频、社交软件、虚拟陪伴APP构建的“即时满足”生态中,年轻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情感悖论:既渴望亲密关系,又畏惧真实社交的风险;既沉迷于数字世界的安全感,又焦虑于虚实身份的撕裂。影片中的虚拟男友,恰是这一矛盾的具象化呈现——AI男友的存在消解了“虚与实”的界限,他的“若隐若现”恰如Z世代游走于微信表情包与线下沉默之间的社交状态。“他”的本质,或许是女孩对理想自我的镜像投射。这场邂逅的本质,或许是孤独个体通过数字艺术完成的自我对话。
所以,这是一场爱的体验,还是一场精密计算的幻觉?NovaCross并未给出标准答案,只是当礼物的形式平安降落时,这仿佛一场个体为自我制造的治愈仪式。“当Z世代将AI男友视为‘礼物’,他们或许正在把孤独包装成一种可循环的消费品。”
面对“AI是否加剧人类孤独”的质疑,NovaCross选择以更柔和的姿态回应。在《二重邂逅·AI》中,他们刻意弱化对“虚实鸿沟”的批判,转而聚焦科技如何成为情感的“体验放大器”。
正如主理人雪霏Nova说道:“AI男友不是人类的替代品,而是一面镜子——它让我们看清自己究竟需要什么。”
这种态度与数字人文精神一脉相承:技术不应被妖魔化或神化,而是作为探索人性的新工具,《二重邂逅·AI》提供了一个温柔的注脚:或许真正的“礼物”,是我们借由科技完成的自我和解。在这场虚拟与现实的浪潮中,唯一确定的是:数字艺术的价值,不在于炫技,而在于让我们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渴望与孤独。